
有這麼個說法,全世界就台灣與日本愛吃短米,其他地區都吃長米。
長米,比一般的圓短米還要細長,屬印度型稻,粒粒分明,在泰式餐廳常可吃到的泰國米就是長米。
秈米(秈稻)
秈,發音為 ㄒㄧㄢ,是一種稻米類型。其葉片較寬大且長,顏色為淡綠,莖稈較高。穀粒呈細長或扁形,穎上細毛少而短,煮出來的米飯較為乾硬。學術上,秈稻被稱為「印度型稻」,其直鏈性澱粉含量超過 25%。
秈稻根據米粒加熱後,呈現的軟硬膠體性質,而有軟秈稻及硬秈稻之區別。如今,軟秈稻的栽培面積,超越本來的硬秈稻。
- 91% 稉稻(蓬萊米):是我們日常吃飯最常見的白米
- 4% 軟秈稻(長秈米):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也喜歡吃長米
- 1% 硬秈稻(在來米):現在有零星種植
- 2% 稉糯稻(圓糯米):主要用來製作傳統米食糕粿
- 2% 秈糯稻(長糯米):主要用來製作傳統米食糕粿
- 資料來源:水稻品種型態之栽培面積分布(104年)(臺中區農業專訊 第94期)
硬秈米(硬秈稻)
硬秈米因具有直鏈澱粉含量較高及硬膠體性質,品質較硬,類似早期先民栽培之地方種,俗稱為「在來米」。其米飯口感乾鬆不黏,適合用來製作各種加工米食,如碗粿、米粉絲、米苔目、粄條及蘿蔔糕等。
軟秈米(軟秈稻)
秈米以長米著稱,但台灣的「在來米」的米粒並不夠長,1960 年代中,為了迎合國人口味,開始從國外引進長粒型秈米的米種進行「在來米」的改良,「軟秈米」因而誕生,俗稱為長米、秈米、長秈米,或秈稻米。在 60 年代曾因缺糧,進口秈稻米的泰國米應急,因此軟秈米也有「泰國米」的說法。
軟秈米的白米,外觀晶瑩剔透、米粒細長,米飯黏性適中,口感與蓬萊米相似,適合日常食用。它富含高纖、低澱粉,吃起來鬆軟有彈性,且不易產生飽脹感,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也喜愛吃長米。
1979 年,正式命名推廣的台中秈 10 號,正是從這一波又一波的選育改良中誕生的。它有來自菲律賓長粒型秈米的血統,同時保有稉米低直鏈澱粉的特性,米飯鬆軟有彈性。台中秈 10 號雖然是秈米,但已非當時的「在來米」。自 1984 年起,台中秈 10 號成為秈稻的領先品種,目前每年約有二萬公頃的栽培面積。
▶ 參考資料
- 長米,(咱們的台灣米,2011-07)
- 秈,(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2021)